由于医院病历系统之间缺乏互操作性,每次病人来医院看病,医生都须从头开始。这不仅浪费时间,还加剧了“看病难”,导致反复检查和开药。既浪费病人的精力,也浪费医疗资源。异地就医和转院的患者尤其不方便。
所以,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子病历,远远不止是为了方便患者。这将对医疗机构和医疗行业产生积*影响。
首先,电子病历作为数字病历、个人健康档案,可以对患者的健康数据进行整合,利用*的技术手段进行综合分析,获得更准确的诊疗方案。
其次,统一的电子病历有利于提高数据记录的完整性和可追溯性,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医生的工作效率,为远程诊断、分级诊疗、医保费用控制提供有力支持。同时,电子病历包含丰富的临床数据和经验。如果能够实现共享互联,有望缓解当前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均、服务同质化差等问题。
实现电子病历的统一、互联,在省、市、医院三级都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技术难度并不大。那为什么多年来都没有建成统一的电子病历系统呢?
首先,针对信息孤岛和信息差距有广泛的数据标准。电子病历系统多年来由各医院自主规划建设,建设现状和水平差异较大。不同地区、不同医院采用不同的电子病历标准,导致电子病历数据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汇总共享,数据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碎片化的现状,使得*数据标准规范体系难以推进。
二是数据*。电子病历数据涉及医疗机构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等大量重要信息。有必要明确数据使用的边界,建立相应的数据*保障制度。此外,医院信息*管理水平在不同地区、不同级别之间存在差异,这可能是一个问题。
第三,资本投入。建立全国电子病历系统需要大量的公共投资,包括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需要政府牵头协调企业、医疗机构等各利益相关方的合作,资金筹集难度较大。
四是利益鸿沟。公立医院工作人员的工资收入有一部分来自药品耗材和检验检测的收支差额。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电子病历数据共享后,一些重复性检查和检测的需求以及药品的需求可能会减少,医院在这方面的收入可能会减少。